【每日文稿】2025-02-25
今日共有42篇文稿更新,涉及7个area里的29个WG
ART
asdf
- Title: Semantic Definition Format (SDF) modeling for Digital Twin
- Authors: Hyunjeong Lee(hjlee294@etri.re.kr), Jungha Hong(jhong@etri.re.kr), Joo-Sang Youn(joosang.youn@gmail.com), Yong-Geun Hong(yonggeun.hong@gmail.com)
- Summary: 这篇技术文档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Semantic Definition Format (SDF)模型来表示数字孪生体。该模型是用于描述事物及其相互作用的一种格式,代表了各种信息交换以实现这些交互。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定义实体的行为、物理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和互动模型,从而改善组织在关键功能目标方面的性能,例如实时控制、离线分析和预测性维护。 文稿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元素:添加了新的类名关键字sdfNonAffordance,用于表示一个物体或实体作为数字孪生体的一部分。 2. 数字孪生体架构:展示了基本的数字孪生体系架图,包括应用程序层、数字孪生子层、设备通信子层等组成部分,分别负责收集、管理和共享数据,确保它们之间的同步。 3. 需求:详细阐述了对数字孪生体的要求,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标识准确性和同步等方面。 4. 程序流程:介绍了如何将对象表示为数字孪生体的过程,包括定义表达兴趣的对象的目的、组织数据、配置对象并与其他领域中的对象进行协作,以及同步对象与数字孪生体等步骤。 5. 安全考虑:强调只有授权用户才能管理对象,并说明了对数字孪生体安全性的要求。 6. IANA考虑:没有提到IANA考虑,可能是因为本文档本身并不涉及任何网络互连相关的工作或者标准制定工作。 7. 参考文献:包含了几个相关文献的参考链接,但没有详细介绍每一项的具体内容,可能需要查阅原文获取更详细的细节信息。
- Diff: 作者列表发生变化,原作者列表为:Hyunjeong Lee(hjlee294@etri.re.kr), Joo-Sang Youn(joosang.youn@gmail.com), Yong-Geun Hong(yonggeun.hong@gmail.com)。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46。
regext
- Title: Extensible Provisioning Protocol (EPP) Transport over QUIC
- Authors: Jiankang Yao(yaojk@cnnic.cn), Hongtao Li(lihongtao@cnnic.cn), Man Zhang(zmjy_9@163.com), Dan Keathley(dkeathley@verisign.com), James Gould(jgould@verisign.com)
- Summary: 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发布的一份标准文档,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扩展性配置协议(EPP)与QUIC运输服务相映射。该文档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点: 1. 管理EPP会话:EPP会话使用QUIC流和QUIC通道进行管理,这是通过QUIC连接来实现的。 2. 数据单元格式:EPP消息由一个长度为32位的总长度字段和一个包含EPPXML实例的数据单位组成。 3. EoQ连接启动包:客户端创建QUIC流后发送此包给服务器,告知服务器开始创建QUIC流。服务器接收并返回EPP问候到客户端的QUIC流上。 4. 运输考虑:QUIC提供了一系列机制来帮助避免拥塞、保证可靠性,并在EoQ场景下支持多条流。此外,QUIC支持基于端口号的加密应用层协议选择(ALPN),使得EPP可以与之匹配。 5. 安全考虑:EPP与TCP/TLS相同的安全特性。EoQ服务器存在资源耗尽攻击的风险,需要限制每个连接上的QUIC流数量。 6. 实施状态:Verisign公司开发了一个EPP SDK,用于实现EPP协议。 7. 完整性和稳定性:EPP与QUIC之间提供了相似的安全性,并且QUIC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传输方式。
- Diff: 该文稿为工作组文稿的00稿。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
sipcore
- Title: SIP Call-Info Parameters for Rich Call Data
- Authors: Chris Wendt(chris@appliedbits.com), Jon Peterson(jon.peterson@transunion.com)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SIP网络来传递富呼叫数据(Rich Call Data,RCD)的方法。它定义了一个新的参数“目的”token、“call-reason”参数、一个新参数“verified”和一个新的参数“integrity”。这些参数扩展了SIP呼叫信息头字段,并与STIR/RCD框架相兼容。 主要贡献包括: 1. 定义了“目的”token,用于关联到电话呼叫中的身份信息。 2. 定义了“call-reason”参数,用来表示呼叫的目的或意图。 3. 定义了“verified”参数,用于表明已验证的信息。 4. 定义了“integrity”参数,用于关联一个完整性哈希字符串。 该文稿还讨论了如何使用jCard格式来携带关于来电者的额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呼叫数据。 总的来说,本文提供了在SIP网络上传输RCD的方法,以提高端对端通信的安全性和可信赖性。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81。
INT
6man
- Title: Entering IPv6 Zone Identifiers in User Interfaces
- Authors: Brian E. Carpenter(brian.e.carpenter@gmail.com), Bob Hinden(bob.hinden@gmail.com)
- Summary: 是关于如何处理IPv6地址和区段ID的问题。IPv6地址是基于IPv6架构的一种网络地址,通常用于连接互联网设备。而区段ID则是IPv6地址的一部分,用来表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地址。 这个文档主要讨论了如何在用户界面上输入IPv6地址时正确地显示区段ID。它指出,如果操作系统的支持,应允许用户输入完整的IPv6地址,并且可以选择区段ID。此外,如果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也可以提供其他解决方案,如两个输入框、命令行参数等。 对于那些不支持默认区段ID的操作系统,建议将区段ID视为独立于IPv6地址的部分,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总的来说,该文档旨在解决IPv6地址和区段ID在用户界面上的显示问题,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58。
- Title: Extending ICMPv6 for SRv6-related Information Validation
- Authors: Yao Liu(liu.yao71@zte.com.cn), Yisong Liu(liuyisong@chinamobile.com)
- Summary: 这一文档提出了一种通过扩展ICMPv6消息来验证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之间的信息验证机制,以及检测数据平面故障的方法。该机制利用ICMPv6消息进行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信息验证,并在此过程中防止了误报或漏报的问题。此外,文档还引入了一个新的ICMPv6消息类型——ICMPv6 Validation Request和Validation Reply,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平面验证请求和响应的消息。这种机制为在IPv6/SRv6网络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以确保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信息一致性,并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的数据平面故障。 总的来说,本文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数据平面信息验证机制,它不仅能够有效地验证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之间的信息,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安全性。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62。
dtn
- Title: Bundle Transfer Protocol - Unidirectional
- Authors: Rick Taylor(rick@tropicalstormsoftware.com)
- Summary: 是关于传输大包的一种协议,适用于任何共享类似特征(无回路、帧为基础、点对点)的未定向链路层协议。这种协议允许将多个大小不同的打包文件分割成多个段,并将其封装在单个链路层数据单元中进行传输。通过添加适当长度的填充数据来确保链路层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和链路层协议支持的数据分块特性。这种机制可以有效保护发送方免受数据丢失的风险,并允许不同优先级的打包文件并行传输而不影响性能。
schc
- Title: SCHC Rule Format for Reliability Fragmentation in Constrained Networks
- Authors: Alexander Pelov(alexander.pelov@imt-atlantique.fr), Carles Gomez(carles.gomez@upc.edu)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规则格式,用于保证在受限网络环境中可靠分发小报文。这种规则格式基于RFC8724中的SCHC框架,并扩展了其碎片化机制来支持小报文的可靠性分发。该规则格式添加了一个大小字段,表示整个压缩消息的总长度,从而允许接收者立即了解完整的预期负载,即使消息未按顺序分割。同时,它保持了持久会话,使得碎片可以连续发送而不会等待确认,这有助于在低延迟和偶尔丢失的情况下提供可靠交付。 此外,这个规则格式引入了两种操作模式:RelNoAck和RelAckOnErr。RelNoAck模式适用于优先考虑较低延迟且接受少量丢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碎片被持续发送而不期待每个片段的确认。然而,在没有确认驱动的恢复过程中,通过配置阈值定义可容忍的丢失次数,如果丢失片段的数量超过阈值,则系统将自动触发窗口回退以覆盖这些丢失的数据。相比之下,RelAckOnErr模式则针对需要严格可靠性且数据完整性至关重要的应用。在这种模式下,接收器监控序列并生成错误报告,当检测到缺失的片段时,系统请求重新发送缺失的片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管理恢复窗口,确保在整个恢复过程中完整地传输所有数据,而无需冗余重传。
- Diff: 作者列表发生变化,原作者列表为:Alexander Pelov(alexander.pelov@imt-atlantique.fr)。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892。
OPS
bmwg
- Title: Multiple Loss Ratio Search
- Authors: Maciek Konstantynowicz(mkonstan@cisco.com), Vratko Polák(vratko.polak@pantheon.tech)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损失比搜索(Multiple Loss Ratio search, MLRsearch)方法来优化软件设备和功能的数据平面性能测试。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长搜索时间**:使用传统的二分法搜索方法,大多数试验都发生在最终发现的通带之外。 2. **负载在单个DUT中的测试**:传统的方法将整个网络视为一个单一的DUT,这限制了搜索时间并延长了执行时间。 3. **试验结果的不稳定性**:通过各种因素影响到单个试验的结果,导致可测通带的探索范围变大。 4. **非零损失率目标**:允许用户指定不同的丢失比率作为目标,并且可以同时查找多个目标。 5. **多目标检查**:允许同时检测多个目标,而每个目标的目标值和丢失比例可能不同。 6. **处理噪声**:考虑到硬件上的噪声对DUT的影响,以及模拟的SUT噪声影响试验结果,提出了处理SUT噪声的概念。 7. **多试验证明**: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方法来解决DUT在SUT中的问题,如提高数据平面的可测性、重现性和可比较性。 总的来说,本文提出的MLRsearch方法有助于改善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效率和可靠性,并支持多种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01。
grow
- Title: Methods for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of BGP Route Leaks
- Authors: Kotikalapudi Sriram(ksriram@nist.gov), Alexander Azimov(a.e.azimov@gmail.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在大型社区上检测和防止BGP路由泄漏。大型社区是用于传递检测到的路由泄露信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规模团体,可以在不改变其他设备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传播。这些信号可以帮助解决因互联网中断导致的区域性及全球性网络连接问题。 大型社区可以用来传输一种名为Down Only(下仅)的特定类型的信号,这种信号表明一个路由被检测到并可能需要被丢弃。此外,还可以使用BGP路径属性来实现同样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不太可靠,因为一些AS可能会故意或无意中删除大型社区。 为了实现有效的路由泄漏检测和预防,文稿建议使用Transitive Well-Known Large Community(通识型大型社区),这是一种不需要更新路由器操作系统就能部署的技术。它使用了一种称为“大社区”的技术,它可以提供一种安全的方式来阻止自治系统(AS)向下游AS发送未标记为“下行”的路由信息,并且可以在没有更改AS路径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传播。如果检测到有路由泄露,就会立即停止扩散。 总之,该文档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检测、预防和缓解BGP路由泄漏问题,同时保持了技术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90。
ippm
- Title: On-Path Telemetry for Activ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 Authors: Giuseppe Fioccola(giuseppe.fioccola@huawei.com), Xiao Min(xiao.min2@zte.com.cn)
- Summary: 本文讨论了在IPv6上如何使用ICMP、ICMPv6、OWAMP、TWAMP和STAMP协议进行On-path Active性能测量的方法。它还提到了两种方法,即Alternate Marking(ALM)和In Situ Operations、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IOAM),它们可以与Active工具组合在一起实现ON-path Active性能测量。ALM和IOAM可以通过配置YANG模型和IPFIX通知来报告ALM和IOAM信息到集中器。 此外,文稿也提到了IANA已经定义了用于表示ALM和IOAM的信息结构,并且描述了这两种方法的安全考虑。最后,作者感谢了一些对这篇文稿做出贡献的人。
- Diff: 作者列表发生变化,原作者列表为:Giuseppe Fioccola(giuseppe.fioccola@huawei.com)。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889。
netconf
- Title: NETCONF Transport Port Numbers
- Authors: Mohamed Boucadair(mohamed.boucadair@orange.com)
- Summary: 本文讨论了在互联网标准文档中一些分配给不适当的传输协议或历史性Netconf相关协议的端口号。这些端口号是出于对资源消耗的考虑,即系统端口范围内的稀缺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可用的有限资源,本文建议删除这些端口号,并释放它们以软化过度使用的端口号空间风险。此外,文稿还更新了服务名称和运输协议端口号注册表(IANA-SERVICE)。 该文档没有详细描述任何协议,而是仅涉及端口号。它旨在缓解可能发生的端口号耗尽风险,并允许更好的资源使用。然而,由于该文档属于工作草案,所以不应将其引用为参考材料。最后,文档提到了几个历史性的Netconf端口号,提醒开发者注意其不再适用的情况。 总之,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端口号的管理和配置问题,目的是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并减少资源浪费。
- Diff: 该文稿为工作组文稿的00稿。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
- Title: NETCONF over QUIC
- Authors: Jinyou Dai(djy@fiberhome.com), Shaohua Yu(yush@cae.cn), Weiqiang Cheng(chengweiqiang@chinamobile.com), Marc Blanchet(marc.blanchet@viagenie.ca), Per Andersson(per.ietf@ionio.se)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QUIC作为安全传输协议来交换网络配置协议(NETCONF)消息的方法。QUIC提供与TLS相似的安全属性,同时消除TCP头插入阻塞问题,并且在丢包检测和流量控制方面比UDP更好。NETCONF over QUIC具有类似的隐私属性。 本文定义了如何在QUIC上使用NETCONF的方法,并提供了对相关标准文档的引用。此外,还讨论了一些安全性考虑,包括验证服务器身份和客户端身份以及如何处理无效数据或不完整的消息。 最后,本文指出了使用QUIC进行网络管理的一个潜在优势:当设备之间长时间连接时,QUIC可以支持多个NETCONF RPC调用并使用多条流,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99。
netmod
- Title: YANG module file name convention
- Authors: Per Andersson(per.ietf@ionio.se)
- Summary: 本文讨论了YANG模块文件命名规范。它扩展了当前使用版本日期的命名规则,引入了Yang语法版本(YS:版本)的概念。YS版本可以提供给用户有用的信息,而仅包含版本日期则无法做到这一点。为了使用户能一眼看出模块的兼容性状态,推荐使用Yang语法版本作为模块文件名的一部分。在YANG模块或子模块文件中,可以同时使用版本日期和Yang语法版本来标识同一个模块(或子模块)的多个版本。此外,尽管目前没有成熟的工具支持这种命名规范,但可以通过修改已有的工具进行迁移。 安全性方面,文稿没有提到具体的安全考虑。不过,由于它是标准文档,因此应该考虑到安全性问题。例如,对于需要严格控制权限的安全环境,需要确保对这些命名规范的应用不会导致不期望的结果。 总的来说,该规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式来查看模块的兼容性和版本信息,并提供了统一的命名方式,有助于提高模块管理和开发的效率。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44。
nmop
- Title: Architecture for Servic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Modal Mapping Based on SDN and ALTO Protocol
- Authors: 朱焕星(huanxingzhu@hust.edu.cn)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服务流特征与网络模态映射框架,用于多模智能计算网络。它引入了ALTO协议收集服务流特征数据,并利用SDN架构分离控制和数据平面。ALTO协议使提供商能够直接从控制器获取多种网络状态信息,如来自多个SDN域的数据和动态环境的网络连接状态,而不会泄露内部细节。然后通过一种证明的方法传输控制器的决策。该文档详细介绍了特征识别、智能映射和持续优化方法,从而实现动态资源分配和改进网络性能。该框架旨在支持复杂网络负载和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多模智能计算网络的可扩展、高效和安全操作。 总之,本文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系统地描述如何将服务流特征映射到网络模态资源的框架。它展示了如何使用AI算法分析服务流特性和如何构建一个基于这些特性的SDN/ALTO基础架构来动态配置资源。此外,还讨论了网络安全考虑、IANA考虑以及参考文献等其他相关问题。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18。
sidrops
- Title: RPKI Repository Problem Statement and Analysis
- Authors: Dan Li(tolidan@tsinghua.edu.cn), Li Chen(lichen@zgclab.edu.cn), Yingying Su(suyy@mail.zgclab.edu.cn), Yu Fu(fuy186@chinaunicom.cn)
- Summary: 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协议安全路由信息资源库(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Routing Information Repository)进行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安全性分析。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当前的RPKI架构存在一系列问题:单个RPKI对象被存储在一个单一的Repository节点上,导致每个RP只能获取到一个完整的RPKI数据集;RP更新需要访问多个repository,增加了网络负担;依赖于权威机构来验证和授权IP地址和AS号码分配,没有实现真正的分布式存储模型;虽然有分权化部署的趋势,但授权机构仍然拥有大量的控制力,并且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有可能会操纵或篡改RPKI对象。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文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真正分布式的存储模型,即所有RPKI对象可以分布在多个repository节点上;有效的准入机制以限制授权机构对RPKI Repository的数量过度增长;解耦RPKI authority与RPKI Repository;RPKI Repository应该能够兼容现有的RPKI体系结构,并支持增量部署。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伦理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如严格控制实验流量避免影响网络;提供匿名调查选项,确保参与者的隐私;防止滥用权限等。这些措施旨在提高RPKI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 Diff: 作者列表发生变化,原作者列表为:Dan Li(tolidan@tsinghua.edu.cn), Li Chen(lichen@zgclab.edu.cn), Yingying Su(suyy@mail.zgclab.edu.cn)。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27。
v6ops
- Title: Prefer use of RFC8781 for Discovery of IPv6 Prefix Used for IPv6 Address Synthesis
- Authors: Nick Buraglio(buraglio@forwardingplane.net), Tommy Jensen(tojens.ietf@gmail.com), Jen Linkova(furry13@gmail.com)
- Summary: 这篇文稿主要讨论了IPv6地址合成和翻译(IPv6地址解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获取IPv6地址翻译的前缀(IPv6地址聚合)。文中分析了RFC7050机制在实现这一功能时存在的几个挑战,包括依赖于网络提供的递归解析器、网络堆栈初始化延迟以及对更新传播的延迟。此外,它还探讨了多归属带来的影响,如不同ISP之间的DNS64服务器返回不同的前缀,使得节点无法正确关联发现的前缀与上层信息,例如IPv6前缀和默认网关。最后,文稿总结了这些缺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使用Router Advertisements(RA)发布前缀信息、客户端应从RA中获取前缀信息而非使用RFC7050,以及在网络控制信号传输和网络升级周期长的情况下保持对RFC7050的支持。 总的来说,这篇文稿提供了有关IPv6地址聚合前缀发现的新见解,强调了现代解决方案的优势,同时提醒了用户注意旧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以提高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44。
RTG
cats
- Title: An SR-TE based Solution For Computing-Aware Traffic Steering
- Authors: 付华楷(fu.huakai@zte.com.cn), Daniel Huang(huang.guangping@zte.com.cn), Liwei Ma(ma.liwei1@zte.com.cn), Wei Duan(duan.wei1@zte.com.cn)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R-TE技术的计算感知流量导向解决方案,用于优化服务特定的网络流量转发。该方案考虑了动态的计算资源和网络状态,以满足不同的计算感知流量导向需求。文中详细介绍了计算感知流量导向的需求、动机、背景和一般场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通过将计算能力和服务路径的指标统一到同一网络域来简化问题解决过程。同时,利用两个级别的路由或直接的出口网关来优先选择或聚合服务实例,从而减少计算能力信息扩展规模。此外,文稿还讨论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要求,并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改进空间。 总的来说,本文为实现计算感知流量导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理论支持,对于改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823。
detnet
- Title: Flow Aggregation for Enhanced DetNet
- Authors: Quan Xiong(xiong.quan@zte.com.cn), Tianji Jiang(tianjijiang@chinamobile.com), Jinoo Joung(jjoung@smu.ac.kr)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流聚合在增强确定性网络(DetNet)中的作用和需求。文稿提出了基于DetNet流特定分类的流聚合方案,以及如何使用流识别来指示在扩展网络中的处理和转发行为。文中还讨论了流量聚合对于实现5G逻辑DetNet节点参与增强DetNet的功能。最后,文稿探讨了安全性和IANA考虑。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702。
lsr
- Title: Unsolved Challenges of IS-IS MP-TLV Proposal
- Authors: Aijun Wang(wangaj3@chinatelecom.cn)
- Summary: 这篇文档分析了中“多部分TLV(Multi-Part TLVs)”提案的一些未解决挑战。其中提出,如果在引入“多部分TLV支持”后,原来的TLV编码不改变的话,那么定义“关键”信息对于多部分TLV来说是多余的。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关键信息定义,容易造成混乱;并且多部分TLV的长度边界也不清晰,可能会导致接收器超内存。最后,对安全性也提出了质疑。总的来说,虽然提案试图解决大TLV的问题,但是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本文主要总结为:提出了多部分TLV的未解决挑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改进方案,建议社区寻找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
pce
- Title: PC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PCEP) extensions for updating Open Message content
- Authors: Andrew Stone(andrew.stone@nokia.com), Cheng Li(c.l@huawei.com), Samuel Sidor(ssidor@cisco.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PCE通信协议(PCEP)中添加更新消息内容的扩展。它描述了一种机制,允许PCEP发言人(PCE或PCC)通过发送新的通知消息来更新已交换过的开消息中的信息,而无需终止PCEP会话。这种行为有助于减轻重新建立和重设PCEP会话的操作性影响。 文稿讨论了几个关键考虑因素,包括能力改变、节点级属性更改以及频繁刷新的影响。为了减少对网络的整体影响,实施者应考虑应用一些形式的减缓或退避机制。此外,也建议将Open对象标志位(TBD1)分配给PCEP Open消息标识字段,表示支持更新信息而不需要重置会话。 总结而言,该文档提供了实现开消息内容更新的新方法,并提出了相关操作的安全性和管理要求。未来可能进一步详细说明每个TLV的具体含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修改仅作为指导性质的建议,实际实现时可能会有具体差异。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36。
- Title: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PCEP) Extensions for Segment Routing (SR) Policy Candidate Paths
- Authors: Mike Koldychev(mkoldych@proton.me), Siva Sivabalan(msiva282@gmail.com), Samuel Sidor(ssidor@cisco.com), Colby Barth(cbarth@juniper.net), Shuping Peng(pengshuping@huawei.com), Hooman Bidgoli(hooman.bidgoli@nokia.com)
- Summary: 一文提出了在PCEP协议上扩展PCEP LSP(标签交换路径)的功能,使其能够支持引导段路由政策候选路径。文稿详细介绍了PCEP LSP与SR Policy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SR Policy Association(SR Policy关联)机制来标识和管理这些PCEP LSP。同时,它还更新了相关文档,如RFC8231,允许不通过PCReq和PCRep消息进行状态迁移,简化实施过程,并允许从一个源节点向多个目标节点分配SR Label Switched Path(LSP)。此外,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SR Policy能力标记(SR Policy能力标记),使得PCEP支持SR Policy LSP的能力更灵活。 总的来说,本文是关于在PCEP协议上引入SR Policy候选路径的新功能,旨在提高网络管理效率,减少PCEP报文数量,简化PCEP实现流程。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41。
roll
- Title: Root initiated routing state in RPL
- Authors: Pascal Thubert(pascal.thubert@gmail.com), Rahul Jadhav(rahul.ietf@gmail.com), Michael Richardson(mcr+ietf@sandelman.ca)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在IPv6路由协议(RPL)中安装和维护基于投影路径(Projected Routes,简称“P-Routes”)。P-Routes是通过中央实体如路径计算引擎(PCE)进行计算并在路由器上安装的预定义路径。这些预定义路径是根据系统的使用需求优化计算得到的,包括提供冗余或更可靠的路径。 为了实现这一点,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扩展RFC6550、RFC6553和RFC8138,引入了一种新的协议机制,允许一个主域控制器(Root)将投影路径(Projection Routes)安装到其子域中的DODAG(Destination-Oriented Directed Acyclic Graph)上的节点上,而不是仅在主域控制器上创建它们。 新机制的目标是利用一些特定的技术来安装投影路径,比如基于源路由的信息来构建路径。具体来说: 1. 主域控制器通过与主域控制器建立连接的PCE共享主域控制器的数据结构,并且可以存储在路由器上,从而可以为所有路由器创建投影路径。 2. 根据需要投影路径可以在存储模式(Storing Mode)下安装,也可以在非存储模式(Non-Storing Mode)下安装。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形成混合模式下的投影路径。 3. 路径可以被单独地安装成段落,作为不存储在路由器上的点对点路径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存储在路由器上的保护路径的一部分。 4. 可以选择性的组合多个投影路径并使用分层的方式安装到不同的节点上,以构建复杂的投影路径。 总的来说,该文档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改善主域控制器的数据结构来优化网络性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交换量和状态管理量。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74。
teas
- Title: Applicability of Abstraction and Control of Traffic Engineered Networks (ACTN) to Packet Optical Integration (POI)
- Authors: Fabio Peruzzini(fabio.peruzzini@telecomitalia.it), Jean-Francois Bouquier(jeff.bouquier@vodafone.com), Italo Busi(italo.busi@gmail.com), Daniel King(d.king@lancaster.ac.uk), Daniele Ceccarelli(dceccare@cisco.com)
- Summary: 本文探讨了在多技术、多域网络中使用抽象控制交通工程(ACTN)架构来实现包光整合(POI)的可能性。它分析了各种多技术部署场景,特别是强调Multi-Domain Service Coordinator (MDSC)到Provisioning Network Controller Interface (MPI)之间的功能。 MDSC通过其与客户层的接口协调多个服务请求,并自动执行多层和多域优化维护活动。文稿还讨论了基于ACTN架构实施多技术、多域网络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潜在差距。然而,目前尚无标准数据模型或协议支持ACTN部署。因此,该文档指出,在集成服务提供商的端到端综合考虑下,开发一套标准化的ACTN架构是必要的。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796。
SEC
acme
- Title: Secure DNS RR Update for ACME DNS Based Challenges
- Authors: Li Ruochen(li.ruochen@huawei.com), Haiguang Wang(haiguang.wang@gmail.com), Zhongding Lei(lei.zhongding@huawei.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通过DNS动态更新完成ACME DNS基于挑战的方式。首先,介绍了关于要求语言、术语定义等内容。接着概述了该文档的基本架构、使用案例等,并详细说明了整个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如配置初始认证密钥、建立交易密钥、验证DNS更新以及处理挑战和证书申请等。同时,还讨论了安全性和操作性考虑,包括TSIG认证机制、维护功能、证书发行流程等。最后,对IANA考虑、参考文献及作者信息进行了总结。 总的来说,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应对DNS基于挑战的方式,适用于云计算环境、5G核心网络以及其他应用场景。它为自动化的证书发放过程提供了支持,简化了手动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效率并减少错误。
ipsecme
- Title: IKEv2 negotiation for Enhanced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EESP)
- Authors: Steffen Klassert(steffen.klassert@secunet.com), Antony Antony(antony.antony@secunet.com), Tobias Brunner(tobias@codelabs.ch), Valery Smyslov(valery@smyslov.net)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增强封装安全包(EESP)协议在互联网密钥交换(IKEv2)协议中的协商,特别是版本0。该协议提供了增强的加密功能,并且支持使用64位序列编号和可选的不携带序列编号的传输保护服务。此外,它还定义了新的子安全关联(Sub SA)结构,用于子SA之间的独立键、序列号空间和IV空间。 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IKEv2协议进行EESP SA(子安全关联)的创建、重协商和删除,以及如何在ESPs(基本安全实体)之间共享EESP SA。此外,还对EESP协议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指出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限制每个子SAID的最大值等。最后,介绍了这一标准文档对于实现者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keytrans
- Title: Key Transparency Architecture
- Authors: Brendan McMillion(brendanmcmillion@gmail.com)
- Summary: 本文为关于Key Transparency(KT)的安全架构设计文档,旨在解决传统密钥管理在互联网通信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 基于信任模型,要求服务提供商将用户公钥存储到一个可信的透明日志中,用于验证用户身份和查找相关数据。 2. 提供了多种部署模式选择,包括第三方管理、第三方审计和接触监控等,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 在配置方面,用户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防止恶意行为的发生。同时提供了安全防护措施来防止第三方攻击者获取信息。 4. 关于隐私保护,对敏感信息泄露进行了限制,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例如,通过设置阈值阻止用户查看过时的数据版本。 5. 实施指南中提到了如何使用特定的应用程序逻辑来配置KT。比如,对于邮箱应用,可能会选择内部UUID作为标识符。 总的来说,本文构建了一个灵活且高效的透明日志体系,可以满足各种场景下的安全需求。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94。
tls
- Title: TLS Trust Anchor Identifiers
- Authors: Bob Beck(bbe@google.com), David Benjamin(davidben@google.com), Devon O'Brien(asymmetric@google.com), Kyle Nekritz(knekritz@fb.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在TCP/IP网络协议中实现信任标识(Trust Anchor Identifiers)机制,用于支持多依赖实体之间的安全通信。通过引入新的扩展结构和属性,如证书选择、重试机制等,降低了依赖实体配置的信任锚标识的大小成本,并简化了相关参数的协商过程,从而使得更多应用可以使用这种机制。 具体来说: 1. 引入了trust_anchors扩展来承载认证方提供的信任标识列表,以及被认证方提供可用的信任标识列表; 2. 提供了重新协商和验证机制以防止指纹暴露的风险; 3. 规定了DNS服务参数,使认证方能够将可用的认证路径信息发布到DNS服务中,方便客户端检索; 4. 针对不同场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使用案例,例如利用新增信任标识解决PKI更新导致的连接中断问题。 总的来说,该文档为构建更灵活的PKI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缓解当前因依赖实体多样性而带来的信任标识大小和安全性冲突的问题。
- Diff: 该文稿为工作组文稿的00稿。
WIT
cdni
- Title: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CDNI) Control Interface / Triggers 2nd Edition
- Authors: Nir Baruch Sopher(nir@apache.org), Ori Finkelman(ori.finkelman.ietf@gmail.com), Sanjay Mishra(sanjay.mishra@verizon.com), Jay K. Robertson(jayrobertson@acm.org), Alan Arolovitch(alan@2you.io)
- Summary: 本文是关于下一代内容分发网络交互接口(CDN Interconnect Triggers)的最新版本。这个新版本提供了更灵活、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的控制面和触发机制,以及针对多种情况下的扩展能力。 主要更新包括: - 支持新的HTTP方法(如GET、POST等)。 - 引入了新的触发资源类型“ci-trigger-v2”,取代了旧版中的“ci-trigger”。 - 增加了支持多层级触发策略的能力。 - 提供了更多的安全特性,如身份验证、授权、数据保密、完整性保护等。 - 增强了对跨链路错误处理的支持,包括对环路检测和预防。 - 添加了基于OpenAPI的编码方式,使其更容易被现代编程语言解析和使用。 - 对已有的对象属性进行了修改,以适应新的需求。 总结来说,本文提供了一个更加现代化和可扩展的CDN交互接口,旨在为未来的CDN系统提供更好的功能和性能。它将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并促进不同类型的CDN之间的无缝协作。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551。
httpapi
- Title: The Idempotency-Key HTTP Header Field
- Authors: Jayadeba Jena(jayadebaj@gmail.com), Sanjay Dalal(sanjay.dalal@cal.berkeley.edu)
- Summary: 本文讨论了HTTP请求头中的idempotency-key字段,该字段用于使非幂等性的HTTP方法(如POST或PATCH)成为可容错。文稿介绍了此字段的基本语法、有效性、有效期和指纹生成规则。此外,还对实施状态进行了总结,并提到了一些安全性考虑点。 总的来说,本文主要关注于如何在HTTP协议中实现幂等性,以提高系统容错性和可用性。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861。
- Title: HTTP Link Hints
- Authors: Mark Nottingham(mnot@mnot.net)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HTTP链接提示机制,即在HTTP资源上附加信息,以便在访问之前获取这些信息。该机制使用户能够提前了解某个资源的信息,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和决策。通过使用JSON格式,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存储和传递这些信息。此外,还对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 本文中的建议包括如何在HTTP头部字段中正确表示链接提示,以及如何将这些提示用于现有链头字段。最后,介绍了可能的应用场景、安全性考虑和未来计划等。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61。
httpbis
- Title: The HTTP QUERY Method
- Authors: Julian Reschke(julian.reschke@gmx.de), Ashok Malhotra(malhotrasahib@gmail.com), James M. Snell(jasnell@gmail.com), Mike Bishop(mbishop@evequefou.be)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HTTP协议中的新方法——查询(QUERY)。它是一种安全、无状态的请求方式,可以携带请求内容。文稿首先定义了相关的术语,然后详细描述了查询的方法和响应格式。它还讨论了查询的安全性和IDEMPOUT性,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子。 总结来说,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HTTP中使用查询请求的指南,包括其用途、功能、语法以及安全性等。这对于需要处理复杂数据或大型请求内容的应用程序开发者非常有帮助。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85。
webtrans
- Title: The WebTransport Protocol Framework
- Authors: Victor Vasiliev(vasilvv@google.com)
- Summary: 定义了一个用于使受Web安全模型约束的客户端能够与远程服务器进行安全多路复用传输的网络层框架。它由一系列单独的安全互操作性协议组成,以及一个抽象模型来支持它们的互换性。 文稿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点: 1. 简介:介绍WebTransport协议框架的背景、概念和设计目标。 2. 通用运输要求:定义了WebTransport协议所需的共同运输特性,包括使用TLS或其他等效安全协议、明确获得用户代理同意发送数据的必要性等。 3. 会话建立:描述了如何通过应用程序协议协商建立WebTransport会话的过程。 4. 运输功能:详细讨论了WebTransport协议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数据分发、错误回退等。 5. 运输属性:概述了WebTransport协议提供的关键属性,如无流控制、重试机制等。 6. 安全考虑:说明WebTransport如何保护受Web安全模型约束的客户端免受攻击,并如何在实现中限制其应用层暴露的信息。 7. IANA考虑:未列出任何IANA建议或请求。 总结:本文深入探讨了WebTransport协议框架的设计原则和技术特性和安全性要求,为构建可信的网络服务提供了基础。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714。
IRTF
cfrg
- Title: Hybrid PQ/T Key Encapsulation Mechanisms
- Authors: Deirdre Connolly(durumcrustulum@gmail.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通用的混合量子密码技术(PQ/T)与传统密码技术(传统的)的密钥封装机制(KEM)。通过分析这些组件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构建这种混合KEM。具体来说,它定义了一些通用的技术来实现基于不同算法的PQ/T与传统组件之间的KEM结合,并使用这些通用技术构造了几种不同的具体实例。 总结而言,本文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设计框架来创建用于特定安全需求的混合KEM,同时强调了对各种参数的选择是关键因素。它还详细描述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实现这种组合,并提供了几种具体的示例。总之,本文为实现基于PQ/T和传统组件的混合KEM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南。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1.000。
Unknown
Unknown
- Title: the service model of NASR
- Authors: Meiling Chen(chenmeiling@chinamobile.com), Li Su(suli@chinamobile.com)
- Summary: 这篇文档是关于网络安全转发服务(NASR)的服务模型的描述。该模型允许用户选择他们想要的安全属性,以达到可靠传输的目的。它提供了运营商可以提供的连接服务的安全能力和服务结果模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安全性要求,并且可以通过固定格式列表的形式提交给运营商,从而获取一个满足特定前向要求的路径验证结果。如果用户的请求复杂或不确定,运营商将生成一系列固定格式的列表供用户选择。在完成路径验证和实际前向过程后,证明转发的结果会反馈给运营商,最后由运营商生成服务结果模型并发送给用户。 总的来说,这个服务模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灵活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前向服务,而无需依赖于复杂的协议或规则。同时,通过固定的格式列表,让用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然而,由于需要对路径进行验证,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第三方审计的情况下。
- Title: Problem Statement for High Performance Wide Area Networks
- Authors: Quan Xiong(xiong.quan@zte.com.cn), Kehan Yao(yaokehan@chinamobile.com), Cancan Huang(huangcanc@chinatelecom.cn), Han Zhengxin(hanzx21@chinaunicom.cn), Junfeng Zhao(zhaojunfeng@caict.ac.cn)
- Summary: 该文档概述了高性能广域网络(HP-WAN)的需求,重点关注其关键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包括:1)低收敛速度;2)突发流量;3)长反馈循环;4)多协议转换适应性差。此外,还讨论了安全考虑、IANA考虑以及感谢和参考文献等。 文稿总结指出,高性能广域网络需要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并在完成时间范围内完成大规模数据传输。然而,现有网络技术面临诸多挑战,无法满足性能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了高性能广域网络的具体需求,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建议采用灵活部署策略,如实施运输协议代理,以适应不同运输协议的功能,同时确保高性能传输。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58。
- Title: Trustworthy Routing Discovery
- Authors: Xiaoyong Li(xiaoyongli@sjtu.edu.cn), Xinghai Wei(junjuntvt@bupt.edu.cn)
- Summary: 本文讨论了网络架构和协议设计,以支持可信路由和携带可信路由信息(TRI)使用BGP和BGPsec协议。提出了一种信任评估模式,用于评估ATester是否符合特定的信任要求。通过BGP或BGPsec协议,这些协议扩展到承载TRI。每个段落包含至少三个部分:介绍、定义术语和概述协议设计。最后,总结了安全性考虑,并列出了参考文献。 在总结中,文稿提到了两个主要方面: 1. 建立了一个基于多客户端多运营商框架的架构,其中各运营者操作各自的自治系统(AS),管理设备(验证器),并与其他AS的运营者协商可信路由策略。 2. 提供了实现可信路由传播的机制,通过将TRI封装为BGP或BGPsec消息传递给相邻AS,实现了跨域通信中的安全控制。 总之,本文提出了一个支持可信路由的网络架构以及一种可靠传输可信路由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高安全性和隐私需求的用户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要求。
- Title: CDNI Private Features Metadata
- Authors: Arnon Warshavsky(arnon@qwilt.com), Guillaume Bichot(guillaume.bichot@broadpeak.tv), Glenn Goldstein(glenng1215@gmail.com)
- Summary: 本文提出了一个名为"CDNI Private Features Metadata"的规范,用于定义和管理特定内容分发网络(CDN)提供的私有扩展。这些私有功能允许在CDN之间协商定制的功能,并通过统一接口进行发布。文档还讨论了安全性、命名规则以及与现有标准之间的兼容性。 该规范定义了以下主要概念: 1. MI.PrivateFeatureList:提供一组私有功能配置对象的通用元数据列表。 2. MI.NamedPrivateFeatureType:表示私有功能配置对象类型名称的结构化字符串。 3. MI.NamedPrivateFeatureValue:包含具体私有功能配置对象的实际结构。 4. FCI.PrivateFeatures:提供cdn支持的私有功能列表。 此外,本文还涉及了一些安全措施,如使用CDNI接口保护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文档建议将这些功能纳入IANA注册表以供其他组织使用。最后,作者感谢了多个行业参与者对此规范的支持和贡献。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980。
- Title: CDNI Delivery Metadata
- Authors: Guillaume Bichot(guillaume.bichot@broadpeak.tv), Alfonso Silóniz(alfonsosiloniz@gmail.com), Glenn Goldstein(glenng1215@gmail.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提出了关于内容分发网络(CDN)配置信息的新定义。它包括了对于Omnipresent Caching节点(OCN)选择、请求路由模式和流量类型等的配置信息。这些新的配置信息可以帮助CDN或OCN提供者根据服务需求对内部配置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性能并提供更多可用容量。此外,文稿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脚本广告来向其他CDN或OCN提供商发布支持的服务类型。 总的来说,本文提出了一套通用的配置信息格式,使得不同类型的CDN和服务提供商可以方便地定制自己的服务体验。这对于实现更高效的网络分发至关重要。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66。
- Title: CDNI Source Access Control Metadata
- Authors: Pankaj Chaudhari(pankaj.chaudhari.pub@gmail.com), Glenn Goldstein(glenng1215@gmail.com), Will Power(wrpower@gmail.com), Arnon Warshavsky(arnon@qwilt.com)
- Summary: 本文提供了对标准源访问控制元数据(MI.SourceMetadata)和源对象的扩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功能,如设计是否需要使用HTTPS、指定传输协议端口、路径等,并定义了多源健康检查机制以防止资源无法正常工作。此外,还增加了新的认证类型,包括头部认证、AWS V4认证等,并添加了新安全考虑因素,以及IANA(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考虑等内容。在总结部分,提到了这些变更将为内容分发网络(CDN)带来更多的灵活性和能力。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83。
- Title: CDNI Processing Stages Metadata
- Authors: Glenn Goldstein(glenng1215@gmail.com), Will Power(wrpower@gmail.com), Arnon Warshavsky(arnon@qwilt.com)
- Summary: 是关于在CDN处理阶段应用条件性规则和特定信息的一种标准。文档定义了新的对象结构,用于扩展CDN接口模型,以允许根据请求和响应头部等进行条件性操作。这种能力可以应用于存储、修改或生成特定类型的HTTP头信息。 该文档还讨论了如何使用表达式语言(如CDNI元数据表达语言)来匹配特定字段并设置相应的元数据。此外,文档还介绍了一个新的概念——“处理阶段”,描述了每个处理阶段都有机会查看请求和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它们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灵活地处理CDN配置中的多个方面。 总结来说,这篇文档提供了一种更强大的功能,使得CDN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需求,并且支持更多的配置选项,从而提高性能和可靠性。它提供了更丰富的API,使开发者能够在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同时,保持代码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51。
- Title: CDNI Metadata Expression Language
- Authors: Will Power(wrpower@gmail.com), Glenn Goldstein(glenng1215@gmail.com), Arnon Warshavsky(arnon@qwilt.com)
- Summary: 本文主要介绍了流媒体技术联盟(SVTA)内容分发网络互连(CDNI)元数据接口(MI)对象中的表达式语言。该语言支持动态匹配和生成HTTP请求、响应和头部,以及动态设置或修改响应头。它还定义了几个内置函数用于格式转换、匹配和查询字符串管理。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安全性考虑,以及在IANA注册哪些payload类型的问题。本文为构建基于流媒体场景下灵活处理内容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基础。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452。
- Title: Reliable and Available Wireless Architecture
- Authors: Pascal Thubert(pascal.thubert@gmail.com)
- Summary: 这篇文稿主要讨论了Reliable and Available Wireless (RAW)架构的概念和实现。它基于IEEE 802.1 TSN标准,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在包含有线和无线链路的分布式网络中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保证。RAW通过使用多路径复用、冗余传输、时分多址等技术来提高无线链路的质量和可靠性,并利用这些技术和网络控制优化资源的分配以满足服务级别协议的要求。同时,它还定义了一个网络控制循环来动态选择最合适的保护路径,以应对突发的无线链路中断。总的来说,RAW是一种结合了有线和无线技术的新架构,旨在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服务水平。
- Diff: 作者列表没有发生变化。新旧文稿相似度为:0.676。